北京市順義區(qū)高麗營第二小學舉行校園親子跑活動。 梁星 攝
■打造“體育回歸教育,教育反哺體育”的融合生態(tài),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愛上體育,實現體教融合的育人目標
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是家庭、學校、社會都關注的大事。從本質上講,體育是極為重要的育人方式,體教融合是促進中小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家校社應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積極構建體教融合的育人新生態(tài),讓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腳下有力”,成長為健康向上的時代新人。
營造家庭氛圍,夯實體教融合奠基石
家庭在樹立健康理念,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興趣和習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營造熱愛運動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養(yǎng)成運動習慣。
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家庭成員每天如果能有固定的體育鍛煉時間,如跑步、打球等,必然會對孩子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善于捕捉運動元素,增加戶外活動時間,讓運動成為家庭生活的習慣和有機組成部分。
家長以身作則參加運動。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與他們一起做兒童韻律操、玩老鷹捉小雞等游戲,也可以陪孩子踢毽子、蕩秋千,使運動鍛煉游戲化、生活化。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周末可帶他們到公園或體育場慢跑,并對孩子給予適當獎勵,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對于10歲以上的孩子,節(jié)假日可組織家庭小型球賽,讓孩子在歡樂氛圍中感受運動樂趣。
家長要幫助選擇適宜運動。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氣質特征的孩子,適合的運動方式也有差異,家長需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一是根據孩子年齡階段選擇。0—3歲的孩子處于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期,應選擇走、跑、跳等簡單運動。3—6歲的孩子神經系統(tǒng)進一步發(fā)育,可選擇跳繩、輪滑等運動,鍛煉身體靈活性,培養(yǎng)運動興趣。小學階段的孩子骨骼和肌肉逐漸發(fā)育,可以嘗試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中學階段的孩子可選擇籃球、足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以及長跑、登山等耐力運動,培養(yǎng)拼搏精神和協(xié)作意識。二是根據孩子氣質類型選擇。對于天性活潑、精力充沛的孩子,家長可安排一些能讓人靜下心來的運動項目;對于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不妨選擇一些集體運動項目,像籃球、足球等,讓孩子在運動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協(xié)作與交往。三是根據孩子行為特征選擇。例如針對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可以多帶他們強化感統(tǒng)訓練,開展一些專門的前庭訓練活動,比如跳繩、繞障礙跑等線性運動類游戲。對于自控力較弱的孩子,可以采用定時站立、長距離跑步等方式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學??茖W指導,打造體教融合主陣地
體教融合的核心在于促進體育與教育協(xié)同發(fā)展,從身體、智力、心理等多個維度助力孩子健康成長。學校應充分發(fā)揮體育在育人、育智、育心方面的獨特功能,為孩子提供科學的運動指導,打造體教融合的主陣地。
建設高質量體育課堂,筑牢主渠道。學校要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向孩子傳授專業(yè)的運動知識與技能。一是學校要開齊開足體育課;二是豐富體育課程內容,拓展課程領域,將體育游戲、地方傳統(tǒng)運動項目等有機融入教學,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特色運動項目+體育精神”的體育教學模式;三是加強科學指導,體育教師要教會孩子科學鍛煉的知識與技能,引導孩子科學運動、健康運動。
開展面向人人的課外活動,提升精準度。學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投身運動的機會。一是學校要保證孩子“課間一刻鐘”的運動時間,嚴禁擠占、挪用;同時安排的運動項目應豐富多樣,如校園特色舞蹈、體育游戲等。二是做好課后體育加法。學??山M建各類體育社團,人人都可參與,讓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孩子匯聚在一起,鍛煉身體、共同成長。三是指導和鼓勵學生家庭開展體育運動,可以適當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家庭體育作業(yè),通過家校協(xié)作達到體教融合的育人目標。
借助數智技術賦能運動效果評價,增強實效性。學校可借助數智技術,對學生的運動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如通過安裝在運動場地的智能設備,及時收集孩子運動過程中的數據,并利用人工智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為孩子提供科學的個性化運動建議。還可以用數據反哺教學,數智賦能的運動效果評價還能為教師組織和設計教學提供參考,有助于教師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社會多元支持,構建體教融合生態(tài)圈
社會各方也應切實肩負起育人責任,積極提供多元支持,共同構建體教融合的生態(tài)圈。
政府統(tǒng)籌,強化保障。政府一方面可以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保障體育器材齊全、完好和充足,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對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與投入,在社區(qū)、公園等公共場所增設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運動設施,增加孩子參與運動的機會。在政策支持方面,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yōu)惠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事業(yè),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更豐富的運動資源和服務。同時營造全社會重視運動的良好氛圍,讓體教融合有載體、有環(huán)境、有氛圍、有保障。
多方參與,凝聚合力。體教融合需要多方協(xié)同發(fā)力,才能取得實效。一是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加強合作,健全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鼓勵更多孩子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二是發(fā)揮區(qū)域“教聯(lián)體”作用,構建多方參與的監(jiān)督管理、合作運行機制,保障體教融合機制的有效運行。三是建設社區(qū)體教融合新陣地,在不同社區(qū)層級中,建立社會性體教融合中心,幫助社區(qū)居民和家長正確認識社區(qū)體育、家庭體育、課后體育的意義,并積極參與其中。
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協(xié)同發(fā)力,營造有利于中小學生運動的大環(huán)境,打造“體育回歸教育,教育反哺體育”的融合生態(tài),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愛上體育,實現體教融合的育人目標。
?。ㄗ髡呦到棺鲙煼陡叩葘?茖W校教授、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本文系2025年河南省軟科學項目“高質量發(fā)展視域下城市隱形留守兒童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