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_不卡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激情不卡视频_亚洲成av人不卡无码

首頁>檢索頁>當前

一段32年的山海之約

江蘇海安與云南寧蒗的教育結對之路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作者:繆志聰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9月1日,低風險地區(qū)常態(tài)化開學第一天。

彝族新生盧磊進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習;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石保祿開啟了新一學年的教學。

盧磊和石保祿都畢業(yè)于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海中學。盧磊是今年以麗江第一名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石保祿是寧蒗第一位博士。他們說:“感謝堅持支教的海安‘舅舅’,他們是我們最親的親人!”

“海安舅舅”,是寧蒗當地對江蘇省南通海安市支教教師群體的統(tǒng)稱。1988年至今32年,10批286人次的海安教師跨越8000多里接續(xù)支教,他們把寧蒗作為第二故鄉(xiāng),把人生最燦爛的年華留在大山深處,開創(chuàng)了富有示范意義的“寧海模式”,形成了教育扶貧的“寧海效應”。

從“倒數第一”到“第一”,一個教育強縣的誕生

寧蒗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部,俗稱“小涼山”,是一個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隸制、封建領主制等多種社會形態(tài)并存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縣份。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治理的特困縣。

1987年9月,時任寧蒗縣委書記的阿蘇大嶺來到海安等地考察,高質量的海安教育讓他眼前一亮。經協(xié)商,寧蒗決定整體引進海安教育機制,并面向海安群體引進教師辦一所學校。作為互惠條件,寧蒗每年支持海安部分急需木材。這就是當初的“木材換人才”計劃。

1988年,云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兩地簽署教育協(xié)定,從兩地地名中各取一個字興辦“寧海中學”,至此,“群體引進、保持集中優(yōu)勢、發(fā)揮整體效應”的“寧海模式”正式形成。當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師拖家?guī)Э?,從海安出發(fā),經過三天四夜,抵達攀枝花。下了火車后,又改乘汽車,翻山越嶺,最終抵達寧蒗縣,行程8500多里。

寧海中學,這所名字充滿詩意的學校,當時還是縣城北郊一片稻田中的一幢未完工教學樓、兩排簡易木板房和正在施工的教工宿舍。在海安老師立足未穩(wěn)的第二天,奔騰的泥石流傾瀉而來,沖進了老師們暫時棲身的木板房,被褥行李全都浸泡在一尺多深的泥漿里。隨行的家屬和孩子們哭了,嚴峻的考驗就這樣突如其來。

危急時刻,時任領隊兼校長梅德潤號召全體支教老師,迅速行動起來,手挖肩挑,揮汗如雨,清理學校內的淤泥,購來木頭搭建臨時教室、飯?zhí)?。當時一位年輕老師在日記中寫道:“十幾個人擠一間住房……抬頭是層層疊疊的山,低頭是泥濘一片。只想家,想家??勺罱K還是想到了此行的責任。”

相對于惡劣的生活條件,寧蒗學生的狀況更讓老師們難以接受。在開學初的摸底考試中,初二、初三4個班語文人均46分,數學22分,英語28分。初一新生的基礎還達不到海安四年級小學生的水平,不少人連四則混合運算都不會。

很多當地人覺得,這些老師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就要回去了。然而,沒有人退縮?!拔覀円褜幒V袑W打造成這里最好的學校!”帶著這樣的目標,海安支教教師以驚人的毅力克服著各種困難,默默耕耘。

首先從管理入手,海安團隊制定出臺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推行年級組長管理制、教師崗位目標責任制、骨干教師把關制,學校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一周后,寧蒗縣教育局長來到學校驚喜看到,提前到校的多了,遲到早退的少了;晨讀自習的多了,到處閑晃的少了;認真聽講的多了,調皮搗蛋的少了……他樂得合不攏嘴,緊緊握住梅德潤的手說:“還是你們有辦法,寧蒗有希望了! ”

1989年7月,寧海中學在第一次中考中放了“衛(wèi)星”:兩個畢業(yè)班88名學生,22人考取昆明、麗江等地中專學校,26人考取縣內外重點高中。人均考分、升學率在寧蒗排第一,在麗江名列前茅。寧蒗全縣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海安老師真厲害!”

1993年,從第二批支教開始,海安老師又接管了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的教學工作。他們不負眾望,只一年便結束了學校在麗江地區(qū)高考升學率長期墊底的窘境,總錄取率由上一年的9.9%躍至41.3%,雄踞麗江地區(qū)10所完中榜首。

從1994年開始,寧蒗民族中學連續(xù)8年穩(wěn)居麗江高考升學率首位,引發(fā)了寧蒗教育界的震動。當地教育工作者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有的推進改革,改變落后面貌;有的重新應聘校長,重展治校方略……寧蒗教育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

2016年,海安與寧蒗兩地將教育合作推向深入,在寧蒗民族中學創(chuàng)建“海安班”,由海安遴選優(yōu)秀教師任教,班級實行獨立管理。2019年,第一屆“海安班”畢業(yè),包攬麗江市理科高考前四名,名列麗江第一。2020年高考,“海安班”再創(chuàng)佳績,一本上線率達98%。

在一批又一批海安老師的接力奮斗下,寧蒗從一個教育弱縣一躍成為麗江地區(qū)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強縣,跨入全國民族教育先進縣行列。從倒數第一到名列前茅,小涼山沸騰了!

遇上“海安舅舅”,那些被改變的命運

我是楊昌華,我在清華大學祝福老師!”“各位老師,我站在武漢大學標志性的牌坊前為你們祝福!”……教師節(jié)前,云南省寧蒗民族中學“海安班”班主任李忠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剛剛送走的畢業(yè)班孩子們,從各自考取的高校送來了節(jié)日祝福。短短7分多鐘的視頻,讓這個剛強的漢子幾次熱淚盈眶。

對280多名海安支教教師而言,看著當初的貧寒學子,一步步考上大學,成為教師、醫(yī)生、銀行行長和機關單位處長,是最為幸福的事情。在海安教師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寧蒗學子實現(xiàn)了“文化翻身”。

32年來,他們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愛他們勝過疼愛自己的孩子,用文弱的雙手托起了孩子們沉甸甸的讀書夢。

前后五次支教的丁愛軍、蔣蓉夫婦把自己在寧蒗的宿舍改造成了貧困學生的“家”,經常為民族學生“開小灶”;田寶山老師將快要輟學的普米族孩子盧玉明接回家里,包吃包??;周政老師連夜摸到被父母逼婚停學的彝族姑娘劉代金家,送上了師生802元捐款,并苦苦說服家長讓孩子完成學業(yè)……

32年來,海安老師們將愛心善舉在小涼山接力傳遞,為寧蒗培養(yǎng)合格的初、高中畢業(yè)生2萬多名,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助推一個又一個孩子走出了大山,一個又一個家庭面貌得以改變。

彝族青年李學高出生在寧蒗偏遠的山村,從小不會說漢話。1992年,他考入寧蒗民族中學,成為第二批支教的凌開明老師的學生。在老師的悉心培養(yǎng)下,1995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云南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寧蒗民族中學擔任高中政治教師。“青藍工程”啟動后,和他結對的正是恩師凌開明。在凌老師的傳幫帶下,他迅速成長,先后擔任校團委副書記、德育處主任、學校副校長,現(xiàn)為學校校長,也是全縣有名的政治課教師。

1990年,當地學生楊才華轉入寧海中學,不但成績墊底,還不守紀律,是差生的“頭領”。海安教師凌開明對他不離不棄,展開滴水穿石的引導,發(fā)動學習好的同學成立幫扶小組,請任課老師幫他補課,并多次與楊才華家人交流,營造教育合力。到了高三,楊才華已變成了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如今,楊才華已是寧蒗縣信訪局局長。提起海安老師,他總說:“是他們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現(xiàn)在,寧蒗縣公務員和事業(yè)編人員共有7000多人,近一半是海安老師的學生。

寧蒗人民發(fā)自內心地尊敬和愛戴海安教師,他們把海安老師當成自己的親人。時任寧蒗縣委書記阿蘇大嶺在全縣教育大會上動情地說:“我們寧蒗人,最尊貴的是舅舅,海安老師就是我們寧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生根的海安效益,激活的“一池春水”

2001年來到民族中學聽完第一堂英語課時,海安支教教師丁愛軍有點失望。他感覺當地很多教師缺乏學習,甚至不知該怎么上課。于是丁愛軍下定決心,要徹底幫助當地教師進步。他手把手指導,對新課程等進行解讀;為全縣老師上示范課,讓他們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聽當地老師的匯報課,不足的地方給予指導……在他的努力下,不僅本校英語教研組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軌,寧蒗的高中英語教學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扶貧承載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歷史使命。在海安老師的培養(yǎng)下,一批批飛出大山的“金鳳凰”讓寧蒗人民漸漸認識到,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

“砸鍋賣鐵也要辦教育!”在寧海精神的激勵下,從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門再到普通老百姓,對教育的重視前所未有。30多年前,寧蒗上學的女生寥寥無幾,現(xiàn)在不但適齡兒童基本都上學,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學方便,甚至在學校附近打工租房。

多年后,曾擔任寧蒗縣委書記的楊忠義感慨地說,海安老師不但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而且更新了我們的思想觀念。他們宿舍亮燈總是比我們早兩小時,熄燈總是比我們晚兩小時。在他們的影響下,寧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維方式改變了,工作節(jié)奏加快了。

2016年,梅暉老師第二次去寧蒗支教時,在一家快遞公司遇到了自己10年前教過的一名學生。他激動地握住梅暉的手說:“我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您當年的教導讓我銘記一生。從海安老師身上,我明白了‘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的道理?,F(xiàn)在我開了這家快遞公司,過上了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边@次去寧蒗,讓梅暉最為感慨的是,大街上人們的步伐快了,身上衣著新了,蹲在墻角打瞌睡的人少了……

寧蒗縣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楊鋒元說,海安老師的勤奮和敬業(yè),給當地干部群眾帶來了觀念上的沖擊和影響。他們的辦學理念、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引發(fā)了“裂變效應”,催生了寧蒗教育乃至社會各方面的深層次改革和競爭,沉睡千年的瀘沽湖激起了陣陣漣漪。

尤其是寧蒗教育的飛速發(fā)展,促進了全縣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為建設涼山地區(qū)最美彝鄉(xiāng)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帶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全縣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696萬元到2019年的3.1億元,增長了45倍;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長了98倍。海安老師與寧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共同書寫了教育扶貧的奮進篇章。

32年來,海安老師用寶貴的青春和過人的智慧播撒文明的種子?!皩幒傻氐慕逃献鳎搅说赜?、超越了民族,必將在民族團結共進的歷史長河中,留下閃亮的一筆?!焙0彩薪逃w育局局長章曉麗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繆志聰)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