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一所公辦小學的學生家長在某論壇發(fā)帖稱:最近由于物價上漲,給孩子的餐費不夠用了,所以學校牛奶停了,葷菜也減了。得知家長的意見后,該校有關負責人在家委會群就此事作了回應:學生每天的餐標是8.5元,其中還包括米油水電等支出,所以分攤到菜錢只有6元。受客觀因素影響,學校對部分肉類的供應量減少也是不得已;又因為預算工作不充分,發(fā)現(xiàn)月底支出超額,所以最近停止了牛奶供應。
該校負責人說的“客觀因素”,指的是菜價上漲。今年6月以來,豬肉價格一路飆升。據(jù)了解,今年夏季以來,多地豬肉批發(fā)價格為每公斤四五十元,由此導致整體菜價水漲船高。一邊是菜價上漲,一邊是期中不能加收餐費,這對于身處其中的全國中小學食堂運營者而言,都是一件兩難的事。
“客觀因素”擺在那兒,如何做到既不降低餐飲標準,又不向家長多收餐費,可能就得靠學校精打細算了。做到精打細算,一要有整體規(guī)劃。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學校負責人和食堂具體經(jīng)營者不能無動于衷,必須從長計議,仔細研判市場情況,及時調(diào)整菜品及數(shù)量,對每周乃至每天的菜品做好細致安排,做到心中有數(shù)。二要有成本意識。對當下的物資和人力,要精準計算,盡可能地將這兩項成本降到最低。在杭州市的一些中小學,為了保證每天的菜品不超出預支,食堂經(jīng)營者減少肉類的采購量,用價格相對低一些的水產(chǎn)等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材來代替。考慮到小學低段孩子可能不會剔魚刺,學校會采用沒有刺的魚作為食材。同時,每周保證有一餐肉類、雞鴨類菜品,真正把家長交來的每一分錢都用到學生身上。三要有溝通交流機制。這里的溝通包括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即學校后勤負責人應該與推選出來的學生伙食管理委員會及時溝通,針對每周、每天推出的菜品向學生征求建議和意見;溝通還包括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把學校面臨的困難和采取的相關措施及時向家長通報,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在菜價提升的情況下,做好了溝通,學校適當提高餐費,往往會得到家長的普遍理解。
面對現(xiàn)實情況,除了用精打細算來處理好這個兩難問題外,各中小學還可以利用近來中央強調(diào)加強勞動教育的契機,發(fā)揚自力更生的傳統(tǒng),充分挖掘校內(nèi)外勞動教育資源,建設好勞動教育基地。一些中小學,特別是農(nóng)村中小學,校園內(nèi)一般有土地資源,因此可以用來種植蔬菜,安排學生定期到菜地參加勞動。城里的學校沒有土地資源,可以到郊區(qū)或農(nóng)村去租賃,這樣既讓學生有了勞動機會,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又能讓他們有獲得感,順便全部或部分解決了吃菜的問題。這實在是“一石三鳥”,學校不妨一試。
(作者系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原副局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