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亭鎮(zhèn)坐落在浙江省義烏市西部,素有“紅糖之鄉(xiāng)”的美譽。這里出產的紅糖以質地松軟、散似細沙、香甜可口而著稱。2014年12月,義烏紅糖制作技藝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義亭小學的“糖緣”校本課程,就是依托當地特有的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旨在讓學生在糖梗(即甘蔗)種植、紅糖制作全過程中接受勞動教育,提高勞動技能,學習、傳承紅糖文化,并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
學生動手種甘蔗,制紅糖
義亭小學里曾有一塊300平方米左右的“糖緣”社團種植基地。每年3月份,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種植紅糖的原料——糖梗。種糖梗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先要挖出上一年冬天埋在土里的糖蔗,挑選芽體飽滿、健康的蔗段作為蔗種,然后在地里挖一條7到8厘米深的溝,將蔗種芽苞朝上放入,蓋上泥土,并用稻草或塑料薄膜蓋上。之后,每周的社團活動時間,師生們會去基地松土、澆水、除草。學校還會請周邊的農民伯伯進校園,手把手指導學生培育糖梗。
到了初冬季節(jié),學生們系上圍裙,進入基地收割糖梗。從泥地里拔糖梗,去掉葉子,削去糖梗的根須,再用長長的糖梗葉子將糖梗捆成小捆,看似簡單的每一道工序,做起來卻不容易,不小心就會被糖梗葉子劃傷,但是學生們干起活來熱火朝天,累并快樂著。
收割好的糖梗會被送到榨糖廠。大家用自來水將糖梗沖洗干凈,將整根的糖梗送進榨汁機器,再將糖梗汁倒進熬汁的大鍋,用大鍋勺不停攪動,直到最后變成黏稠的糖漿,制作成金燦燦的紅糖。這個過程是個技術活兒,沒把握好火候就會影響糖的質量。紅糖制好了再請專業(yè)的師傅制作紅糖麻花、芝麻紅糖花生等傳統(tǒng)義烏小吃。最多的一年,師生們種植的糖梗生產出了近200公斤紅糖,全校師生分享這些甜蜜的勞動果實。他們還把新鮮出爐的紅糖送給懷著寶寶和剛生完孩子不久的女老師,這是產婦們的滋補佳品。
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參與勞動,感受到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培養(yǎng)了熱愛勞動的習慣,懂得了尊重勞動人民和勞動成果。
了解紅糖文化,傳承非遺技藝
紅糖,是承載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的一種食品。義烏紅糖有據可考的歷史有700余年,元代大醫(yī)學家朱丹溪(義烏人)在他的醫(yī)學著作《格致余論》中就有使用紅糖治病的記載。清朝順治年間,義烏引進并推廣使用了木糖車榨糖的技術。
你了解紅糖的發(fā)展歷史嗎?傳統(tǒng)的紅糖榨汁、提純技術是怎樣的?為什么很多地方過年時要吃“年糖”?“雞毛換糖”的故事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這些學生好奇的問題,豐富和拓展了“糖緣”課程的文化與歷史空間。
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紅糖文化藝術館,藝術館分為古代制糖技藝場景雕塑區(qū)、制糖工具展示區(qū)、紅糖歷史和制作工藝介紹區(qū)等6個功能區(qū)塊。藝術館里還設立了紅糖文化藝術品展示區(qū),用百子燈、剪紙、油畫、國畫等藝術方式表現紅糖文化。“糖緣”課程,讓學生了解到義烏紅糖發(fā)展的歷史和制作工藝,加深了鄉(xiāng)土情懷,提高了傳承民間技藝的使命感。
把多學科的學習“粘”在一起
“糖緣”是一門校本課程,它像糖一樣,把多學科的知識與學習體驗“粘”在一起。
語文教師把學生帶到種植基地,讓學生觀察糖梗的生長,寫觀察日記;讓學生參觀糖廠,學生身臨其境,動手體驗,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數學教師讓學生丈量糖梗尺寸,認識紅糖營養(yǎng)成分表上的數字,學生由此懂得了百分數的意義和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美術教師讓學生畫糖梗的形態(tài)。而紅糖里蘊含的科學知識就更多了——糖梗種植要注意什么?如何防御病蟲害?紅糖的營養(yǎng)價值和白糖有什么不同?紅糖有什么醫(yī)用價值?紅糖熬制過程中為什么要加入小蘇打,小蘇打起什么作用?怎么對榨汁后的甘蔗渣進行綜合利用?學生在“糖緣”課程學習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科學知識。
(作者系浙江省義烏市義亭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05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