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區(qū)域活動,以其關注幼兒個體差異、自由選擇、自主探究等優(yōu)勢得到幼教從業(yè)者的一致認可。然而,并非所有的區(qū)域活動都能夠保證幼兒獲得充分發(fā)展。有些區(qū)域活動缺乏幼兒充分發(fā)展的條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的充分發(fā)展。因此,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需要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造最充分的發(fā)展條件。
確保幼兒自主選擇、自由活動
大班美工區(qū)域活動,兩組相鄰擺放的桌子旁各坐了5名幼兒,教師在指導幼兒折電話?!靶∨笥褌儎e說話了,看著我,兩只眼睛看老師?!薄罢埿∨笥褌儼咽掷镎叫蔚募垖φ?,折成兩個相同的長方形?!庇變喊凑战處煹闹甘菊奂??!鞍验L方形再折成兩個小的長方形。對的,像老師這樣?!薄昂昧?,小朋友們,再把這邊折到中線對齊,和老師折的一樣就對了?!苯處煓z查幼兒的折紙?!翱匆幌拢僭趺凑?。關門,合上。把合上的這個長方形對折成兩個正方形?!庇變航徽勚ハ鄼z查……
半個多小時的區(qū)域活動,就是在這樣邊學邊做的集體教學活動中度過的。幼兒完全被控制在教師的指令下,機械被動地按步驟完成折紙。區(qū)域活動演變成了教師主導的集體教學活動,完全看不到幼兒自主選擇、決策、規(guī)劃、執(zhí)行、評價的痕跡。雖然幼兒較快地學會了折電話的技能,但也喪失了活動中的主體性和自主發(fā)展的機會,因而無法獲得充分的發(fā)展。
區(qū)域活動要促進幼兒的充分發(fā)展,首先要保障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自主選擇、自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使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并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并在不斷的反思和完善中獲得主體性的發(fā)展。
豐富區(qū)域材料使用的層次
中班美勞區(qū)投放了一些啤酒瓶、毛筆和顏料。4名幼兒坐在鋪滿報紙的桌子旁,指導教師在缸子里勾兌出漂亮的藍色,分別倒在兩個淺口容器里,幼兒開始用毛筆給瓶子均勻涂色。9分鐘左右,4名幼兒均已涂完第一只瓶子,開始涂第二只;13分左右,已經涂完了第二只……34分鐘的時間,孩子們將30只瓶子全涂成了藍色。
半個多小時的區(qū)域活動,4名幼兒基本在做同一件事情,暫且不去討論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如何,活動也確實發(fā)展了幼兒涂色的技能,促進了其動作的穩(wěn)定性和專注力的發(fā)展,但是這類區(qū)域活動中尚有更多促進幼兒發(fā)展的空間。比如,多種顏色搭配涂色和簡單圖案設計,用橡皮泥、麻繩、彩紙、毛線等材料對瓶子進行創(chuàng)意造型裝飾等,這些對于大班幼兒都是可以實現的。因此,也可以說,這個活動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幼兒的個性發(fā)展。
我們經??吹揭恍┩瞥缱匀唤逃挠變簣@,時常到自然中開展活動,也從自然中帶回了一些材料,但是這些自然材料的使用往往缺乏層次性。從自然中帶回來的樹葉、樹枝、樹根、荊條,小班在涂色,中班在涂色,大班還是在涂色。為何不去考慮一下,三個年齡段幼兒發(fā)展的水平和能力的差異是什么?怎樣在三個年齡組有區(qū)別地使用這些材料?處在同一年齡組的同班幼兒之間,又存在哪些差異和不同的發(fā)展需求?這些都是幼兒獲得個性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用簡單工具代替自動化工具
大班區(qū)域活動時間,木工房里,6名幼兒穿著防塵服,帶著口罩和手套,緊張地進行木工操作。木工房里設施先進、裝備精良,除了各種形狀的板材,各類型號的螺絲釘、合頁、磨床、鑼床、鉆床、鋸床、膠槍等自動化工具設備也一應俱全。這6名幼兒正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小房子,時而到鋸床鋸開過長的木板,時而到鉆床打個合適的洞眼,時而到磨床磨光木板上的棱刺……兩名指導教師目不轉睛地盯著孩子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幼兒園設施先進、裝備精良是一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但過度追求工具設備的自動化并不利于幼兒的充分發(fā)展?;顒又械挠變赫莆樟俗詣踊ぞ咴O備的使用方法和技能,也能如愿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小房子,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發(fā)展。但細致觀察和分析后會發(fā)現,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精神是緊張的,小心翼翼;教師的精神是緊張的,唯恐有絲毫差錯。更重要的是,很多工作一蹴而就,幼兒失去了更多的動手操作體驗的機會。
陳鶴琴提出了活教育的17條原則,指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也指出,實踐活動就是要不斷地給幼兒找麻煩,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自動化的工具設備,雖然提高了工作的成效,但卻使幼兒失去了很多實踐操作的機會。相比較而言,一般簡單工具的使用,能夠給幼兒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和豐富的過程體驗,更有利于幼兒獲得充分的發(fā)展。
給幼兒更多創(chuàng)造、探究的機會
中班美工區(qū)域活動,6名幼兒圍坐在對放的兩張桌子旁進行剪紙活動,桌上并排放著一個裝滿廢舊報紙材料的塑料筐和一個用來盛放完成的剪紙的盒子。孩子們剪紙剪得又快又好,剪得最快的幼兒兩分鐘便能剪好一張,慢的則需要4—5分鐘。走近桌旁仔細觀察,發(fā)現剪紙的背面都用黑色的粗線筆畫好了一半剪紙的輪廓,正面則畫出了小鳥、松樹、花朵、蝴蝶等剪紙的圖案。幼兒們剪得興致勃勃,爭著從筐里選取自己喜歡的圖案。區(qū)域活動結束的音樂響起時,筐里的40多張報紙幾乎被剪完了。
幼兒對剪紙有濃厚的興趣,剪紙活動也充分讓幼兒練習了使用剪刀的技能,鞏固了他們對圖形對稱的認識,促進了他們精細動作的發(fā)展。但是,整體看來,整個活動中,幼兒一直重復著同樣的行為。教師盡管使用了低結構化的材料,卻因行為的程式化而禁錮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阻礙了其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對于中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較為熟練地掌握了剪紙的動作技能,在認識到剪紙活動圖形對稱的特點后,是能夠獨立完成簡單圖案設計及其剪紙的系列行為的。即便有失敗的可能性,幼兒也在試誤的過程中獲得了認知和技能的發(fā)展。
區(qū)域活動要促進幼兒的充分發(fā)展,必須注重并充分發(fā)揮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為其提供更多個性化表達和表現的機會,以及更多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后、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014M551616,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項目:1401131C階段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7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