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生成長?我們班圍繞“重拾經(jīng)典,繼承傳統(tǒng);學習規(guī)范,促進成長”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基于《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2016年修訂)》(簡稱《新規(guī)范》),將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與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相參互融、古今對照。
先賢典范 正向引領
中國古典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古圣先賢的嘉言懿行、感人至深的事例不勝枚舉。有孔子的韋編三絕、匡衡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有曾子殺豬、韓信一諾千金的誠信為人;也有祖逖聞雞起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堅定毅力;還有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閔子騫蘆衣順母的孝道美德。在教育學生時,擷取先賢典范正向引領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比如班會課上,引導立志惜時,我用粉筆書寫唐宋詩歌到小黑板上,如朱熹《偶成》中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其實,類似的做法在我們班平時也能看到。比如以毛筆書寫李鴻章聯(lián)語“日有所思經(jīng)史如昭,久于其道金石為開”、魯迅自勉聯(lián)“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等懸掛于教室內(nèi),提醒大家珍惜朝夕,謹為用功。文化熏陶隨處可見,潛移默化滋養(yǎng)心靈。
古為今用 自省言行
在山東萬家村,有一座著名的投豆亭。相傳明清官宦世家畢木建投豆亭時,內(nèi)置一桌,上置二瓶,旁有二盂,內(nèi)各盛黃豆、黑豆。孩子每做一件善事,向瓶中投一黃豆;心中有一惡念,則向另一瓶中投一黑豆,以此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起初黑豆多、黃豆少,后來黃豆多、黑豆少,每月一檢點,每年一總結(jié),沒有黑豆則表明品德修養(yǎng)已達到極高境界。
古人講究“一日三省”,萬家村的投豆亭無疑是對古人自省之道的一種遵循。學古用今,我們班也制作了班級“投豆亭”。“黃豆”和“黑豆”分別是班級的《思賢集》《自省集》,凡是好人好事就記到《思賢集》上,違規(guī)小過就填寫到《自省集》上。回家也有“投豆亭”,每個學生每天回家對照《新規(guī)范》進行自省。每周做一次匯總,每月進行一次班級表彰。我們會對獲得“黃豆”前五名的學生進行獎勵,希望他們以此警醒自己,不斷完善自己。
如今,《思賢集》上的好人好事越來越多,《自省集》上的小過反思越來越少,班級凝聚力日漸增強。
行《論語》籌令 鞏固“行規(guī)”
《論語》內(nèi)涵豐富,從孝道、從政、治學、交友等方面,無不給后人以深刻啟發(fā)。我雖然是物理專業(yè)畢業(yè),但深愛傳統(tǒng)文化。我發(fā)現(xiàn),《論語》中許多名言警句正是我們要踐行的行為規(guī)范和守則。
班會課上,我與學生學古用今,行《論語》籌令,借籌令來學習《論語》篇章。凡抽到籌令者要解析本句話,并結(jié)合《新規(guī)范》談談自己對該條令文的認識與體會,如說不出來就背一首歌詠春天的唐詩。直至學生將此條籌令解析明白,才能再抽下一條籌令。學生通過擊鼓傳花決定抽簽的人,場面有趣,交流踴躍。他們彼此切磋琢磨,對古雅意蘊的內(nèi)容和貼合實際的形式深感認同,娛樂之中增長了見識。
活動中,我們曾對《論語》中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進行交流。慢慢地,學生知道了侍奉父母除了給父母好吃的、好用的,最難的就是孝敬父母時的和顏悅色。就這樣,在愉悅的活動中引領學生如何孝敬父母。
通過日積月累,我們將諸多有益于班級管理和為人處世的論語內(nèi)容通過令文發(fā)布出來,在踐行經(jīng)典中不斷正身潤心、博文約禮,深刻體會古圣先賢的為人處世原則,進而深入指導孩子每天的學習與生活。
投壺射禮 反躬自省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后演變?yōu)橥秹厣涠Y。這種古禮和娛樂本身可以修身養(yǎng)性,并有健身的作用。學生對此感到十分好奇,著漢服亦步亦趨學習士大夫的拱手之禮,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紛紛爭著在班級兩兩演示投壺全程之禮。
某學生投箭不中時全班大聲念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投中時讀出“行有所得,戒驕戒躁”。在投壺射禮活動中,學生感悟到古人的謙恭揖讓之風,體會正己修身之禮。道理懂了,學生一遇到問題也都能及時承認錯誤,然后反省改過,教育的目的就此達到。
學生隨我一同學習經(jīng)典、踐行經(jīng)典,在春雨潤物、悄然無聲的過程中,生命狀態(tài)都得到了提升,日日三省,時時體察,共創(chuàng)班級的和諧友善氛圍。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懷柔區(qū)第二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17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