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難了!雖然沒有被感染,但一天到晚惶惶不安。老想刷微信,感覺心里都有病毒了?!钡?,瘟疫病毒誠可怕,心靈病毒更糟糕!生活還要繼續(xù),非常時期,如何喚醒教師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這考驗的不僅是人性,更是心性。我們可以試試“經典排毒法”。
聽經法——
少刷朋友圈,用零碎的時間聽經典
非常時期,老師們宅居在家,除了一些必做的工作,總能有些零零碎碎的時間。這些零碎時間,很多老師都用來刷朋友圈了,結果就是越刷越焦慮。其實,宅居在家,利用好自己的耳朵很重要。打開諸如“喜馬拉雅”這樣的在線平臺,總能找到一些免費的經典資源,包括經典誦讀、經典解讀、經典故事等等。以自己喜歡為首要標準,篩選一下,如果能匹配學科教學,便是一舉兩得了??傊?,選好了就聽起來,每天一點兒,積少成多。時間上也給老師們一點兒建議,清晨可以聽經典詩文,一定要選名家誦讀的,最好有古風的配樂。一旦選好了,就堅持聽,不要總是更換。因為零碎時間也會產生記憶,持續(xù)性地傾聽可以幫助老師更加優(yōu)化零碎時間,同時可以強化思考,對所傾聽的作品產生新的認識。
讀經法——
少憂慮,用完整的時間讀經典
疫情之下,很多老師都覺得自己被“裹挾”,明明有相對完整的時間可以做點兒事,結果卻心猿意馬,什么都做不了。其實,如果把自己的時間做一個合理分配,靜心讀一讀經典,完全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老師們可能會說,聽經典就夠了,干嗎還要費神費力地讀?沒錯,聽很過癮,又輕松,但是,它形成的記憶是瞬時的,再加上時間的斷斷續(xù)續(xù),很難真正激起老師們對經典的深刻反思?!敖浀渑哦痉ā辈粌H治標,更治本,其要義就是讓老師們通過經典,開闊視野,提升格局,真正體悟經典所蘊含的智慧與境界。
打個比方,聽經典更像是在 “試衣間”,淺嘗輒止,它可以作為讀經典的前期準備;而讀經典則是“成衣定制”,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確定一本或幾本經典,然后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結合工具書、名家評論、有聲資源等細細研讀。至于經典的類別,可以根據自己所需進行選擇,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文學經典,功用是陶冶情操,增長才情;哲學經典,功用是提升思維,把握規(guī)律;倫理經典,功用是培養(yǎng)同理心,完善道德品格。閱讀經典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們有堅強的毅力,也需要有合理的時間規(guī)劃。相比晚上刷朋友圈后帶著憂慮不安入眠、一大早睜眼繼續(xù)刷朋友圈焦慮,晚上讀經典,清晨聽經典,是不是更能讓一天都氣定神閑?還記得武漢方艙醫(yī)院里靜靜讀書的“清流哥”嗎?從他身上,我們不難感受到閱讀的力量。
誦經法——
別顧忌,用喜歡的方式誦經典
心情郁悶,最簡單也最有效的發(fā)泄方式就是大聲吼叫,那么,“經典排毒法”也可借鑒這個人類最原始的情緒宣泄方式——誦讀。想想看,自己多久沒有出聲誦讀了?其實,每個中國人的骨子里對經典都是有感情的,比如說起月亮就會想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看到有人浪費糧食,就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下,提到鐘南山院士,大家想到的是“國士無雙”“鞠躬盡瘁”;提到醫(yī)護人員,想到的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所以,既然想到,就可以放聲表達出來。宅居在家,老師們完全可以放飛自我,把自己喜愛的經典詩文找出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或慷慨高歌,或淺吟低唱,都不失為舒緩情緒的好方法。一闕《滿江紅》,可能剛好匹配你對抗疫英雄的敬仰;一闕《聲聲慢》,可能剛好表達你對逝者的哀思;一本《道德經》,可能剛好平復你紛亂的思緒。總之,放聲誦讀,能把自己帶入經典,就是對經典最好的致敬,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療愈。
抄經法——
隨心意,設安靜的環(huán)境抄經典
經典不僅可讀,還可抄。抄經法是古人學習經典最常用的方法。古人得到一本喜歡的經典,往往是先如癡如醉地讀,然后再一遍一遍地抄,最后珍藏起來。而且抄經前,古人常常要焚香凈手,以表達對經典的虔敬。非常時期宅居在家,老師們心緒不寧的時候,不妨抽出一點時間,靜下心來抄抄經典。如果有條件,可以燃一束清香,泡一杯清茶,再放一段清樂,給自己營造點兒風雅、舒適的氛圍。如果沒有條件,只要四周安靜,一張干凈的書桌,一紙一筆也足夠。軟筆硬筆均可,抄通篇或某一段落皆宜。抄經的好處顯而易見:一來可以心無旁騖,去除躁氣;二來可以深入經典,細致揣摩;三來可以修煉基本功,增強專業(yè)自信;四來可以提升審美能力,在書寫過程中體悟經典之美與書法之美,可謂一舉多得。
用經法——
勤動腦,借巧妙的方法用經典
“經典排毒法”的終極目標,就是在疫情期間為教師的心靈排毒,助力教師尋找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前四式基本達成了目標的前半部分,即排毒。如何用好經典,激勵教師自我成長,則是第五式的功效所在。
疫情之下,教師更需要有一雙慧眼,去發(fā)現隨時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機。經典的運用,可以巧妙地貫穿在非常時期的教育活動之中。例如,可以在線組織學生探討與疫情相關的主題,如自然、生命、家國情懷、良知……選定主題后,老師們自然要與學生有針對性地共讀經典,組織討論。所以,這個過程,便是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思辨力和領導力的時候。無論哪個學科的教師,都可以利用這種方式活化經典,跟學生共同討論,制訂與本學科相關又適用于疫情新形勢的教學內容。例如,政治老師可以借助經典,分析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應對重大災難的制度體系演進;語文老師可以借助經典,以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為例,分析“最美逆行者”的精神來源;生物老師則可以借助經典,分析“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啟示,等等。老師們還可以結合經典的啟示,與學生一起,把自己在非常時期作為親歷者的思考記錄下來,以此見證師生思維能力的共同提升。
總之,無論采取哪種方法,最終都需要教師動腦用心,用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廣闊的格局,去提升自己,引領學生,這正是“經典排毒法”助力教師打破思維定式、激發(fā)自我成長的契機所在。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師范學院。本文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面對疫情,教育何為?》一書。)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24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