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書中的故事一直披著科幻和懸疑的外衣,被很多人吐槽與他們的生活無關,但實際上,我的小說中每個人物都在為生存發(fā)愁,為了金錢,他們在人性的邊緣掙扎。”年前,青年作家任彧推出了自己的第四部長篇小說《熔爐》。
這部小說講述了一種寄生型的病毒——“融合病毒”在一所醫(yī)院里蔓延后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這種病毒可以將人化作液體,使感染者發(fā)生肉體和精神的相互融合。醫(yī)生陳海明和警察曹衛(wèi)民是第一批被困在醫(yī)院中接觸這個病毒的人,并且雙雙被感染,成為所謂的“融合者”,后陳海明逃亡去美國,但美國也不是天堂,政府與人販子相繼捕殺感染者,因為這個病毒特殊的性質可以用在醫(yī)療方面,也就是感染者的器官可以無條件移植給別人,許多人便打起了歪主意……
病毒,在疫情當下是個令人揪心的詞。不過,任彧在小說中講述的是精神與人格上的一種變異和融合,他用“融合病毒”隱喻人在不同時期人格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劇烈到人們甚至不再認得自己”。
拋開小說的懸疑科幻要素,任彧把它定位為一部關于成長的小說?!拔抑徊贿^用科幻和病毒的外殼,把人的成長和改變壓縮在了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內?!彼f,“融合”當然不會只讓人變壞,比如陳海明和妻子融合后,他就具備了父親的膽量與剛強以及母親的溫柔與堅毅,也在比喻著夫妻相處,彼此都會沾染對方的習性。雖然在科幻的外衣下,故事顯得比較悲劇,但實際表達的是一種正向的成長。
作家計文君說,其實所有故事都是關乎成長的。任彧認同這個說法,正是成長之痛使他走上了創(chuàng)作這條道路。小學時只要考到90分以下就會挨爸爸的揍,這使他的童年充滿了并不美好的回憶,當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fā)時,就變得很叛逆。盡管他討厭“叛逆”這個詞,他認為這是一個極不貼切、并且狂妄自大的以俯視態(tài)度來審視青少年的形容詞。但叛逆使他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寫作成了他獲取平衡的姿勢?!拔覀冞@類人必須宣泄,否則就得憋死,只不過我天生對各種故事感興趣,寫作文比較好,所以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創(chuàng)作故事這條路?!?/P>
任彧從初中就開始寫那種“不一樣”的作文了,后來寫的是自己喜愛的動畫片的同人作品?!白畛跗驅懠兾膶W的東西,隨后又練類型化寫作。我就是不停地寫,不停地試,不停地觀察,不停地閱讀,不停地看各種電視劇、電影?!比螐釔垭娪埃髮W在日本學的是電影編導專業(yè)?,F(xiàn)在,寫小說之外,他還開了一個刊發(fā)自己影評的微信公眾號。談及影像世界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有哪些影響,他說,電影使他的小說極少敘述,而文字則有了快速凌厲的影像化風格。
作家李浩評價《熔爐》這部長篇小說雖然有著通俗性的外衣,卻將人格的多重性展現(xiàn)得完整且不乏深刻。任彧卻坦言,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之初并沒有這么深奧和貼近現(xiàn)實,最初是在導演朋友的慫恿下,寫了一個3萬字的劇本,之后,他將這個劇本拉長,變成一部長篇小說?!袄锩婕尤肓烁嘣?,包括融合病毒和感染者的更詳細的設定。在長篇作品當中,想表現(xiàn)一些深奧的東西就更簡單了,我將病毒這一物質和精神融合,演變出一種可以吸收別人人格的病毒,這也是在比喻人的一種成長。”任彧說。
“人人皆為熔爐,每個人又都是被熔斷的產(chǎn)物。人人皆為鍛造者,人人又都是被鍛造者?!鄙鐣茖W院國際問題專家張國慶在微博上寫下這樣的讀后感。
“來勢洶洶的驚悚故事,封閉的場景,目不暇接的死亡,設下重重懸念,最后給出的答案是科學無法解釋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實,發(fā)人深省?!薄拔覀冎苌砭拖褚蛔蹱t,我們也一直在改變,你無法保證二十歲的自己如果碰到三十歲的自己,不想揍對方一頓。讀完這部懸疑科幻小說,或許你會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善變’?!边@是年輕讀者在豆瓣上的留言。
完美主義者任彧這樣評價自己已出版的四部作品:《安魂曲B小調》糟糕透頂,不知所云;《黃昏之城》非常糟糕,但起碼是個故事;《黑白邊境》一般糟糕,節(jié)奏把控的能力仍很糟;《熔爐》還可以,算是可以給人看了,并且還挺貼合當下的疫情,希望大家不要讓自己在對病毒的恐懼之下,迷失自我。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24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