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在國外求學的第五個年頭,相比在國內讀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學,一年一次回國和家人團聚的機會顯得尤為珍貴。即便如此,2019年暑假,我還是抽出近兩個月時間,到家鄉(xiāng)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這成為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彌足珍貴的經歷。
決戰(zhàn)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近年來我國農業(yè)農村工作的主旋律。實踐活動中,我有幸跟隨當?shù)胤鲐毠ぷ餍〗M走村入戶,就當?shù)孛撠毠怨ぷ鏖_展調查研究。這期間,我看到了基層扶貧干部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付出的艱辛努力,看到了當?shù)剞r村和貧困戶生產生活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看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的人性化、全面化和大力度,收獲很大,感觸很深。但我最想說的是三個故事,主人公分別是一位老人,一群曾經得過抑郁癥的年輕人,還有一個有著兩個孩子的家庭。
把人民群眾衣食冷暖放在心上
記得是第二次跟隨工作組走訪農戶,在所在村村部簡單了解村里整體情況和分配調研任務之后,我們跟隨村干部來到一位孤寡老人家中。
老人家住在村口,一間孤零零的白色小平房,還有一個跟房子面積差不多的院子。老人高齡,身體不好,年輕時因為貧窮沒有成家,無兒無女,至今孤身一人。我們到的時候,老人正在澆自己種的蔬菜,稀稀疏疏的菜地和老人澆菜時的背影映入眼簾,那一刻我心里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情緒。當我們說明來意,老人放下手中的灑水器,渾濁的眼睛里流露出些許歡喜,滿臉笑容地迎接我們進屋。從屋里的陳設看,老人確實不富裕,小平房分為客廳和臥室,客廳有一張簡陋的桌子和幾把椅子,桌子上擺著幾件老舊電器和茶杯。令人震驚的是,客廳的角落里居然還擺放著一副棺材,讓我感到一種浸入骨髓的孤獨。
或許看到了我的驚疑,老人主動說道,自己年紀大了,這是為自己準備的“老屋”。他感到很幸運,國家給他低保金和養(yǎng)老金,政府免費為他改造原來住的危房,還建了廁所,家家戶戶都能喝上干凈水。老人還專門提到,他的幫扶人經常來看他,有時還給他帶東西,“還有人記著我這個孤老頭子?!彼芨袆右埠芨屑?。聽到這里,我突然感到寬慰了很多,提前準備“老屋”是當?shù)剞r村的風俗,尤其是這樣的孤寡老人,可能在這方面尤其在意,但并不意味著他們被政府和社會遺忘了。對我這個剛剛踏入社會半只腳的學生來說,眼前的場景讓我先是震驚后是欣慰,一種敬佩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震驚的是地方政府落實扶貧政策的力度,自豪的是我們國家在扶貧方面的態(tài)度:一個國家,只有把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時刻掛在心上,才能最終實現(xiàn)偉大的振興和真正的崛起。
將希望和憧憬注入貧瘠的心靈
在走訪另一個村子時,村干部說了一個令我不解的現(xiàn)象:前些年,這個村里有很多年輕人患過抑郁癥。我覺得很奇怪,感覺抑郁癥離我們很遠,只是在電視、網絡上了解過這種精神心理疾病,似乎多發(fā)于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
帶著疑惑,我走訪了幾戶人家,得到了幾乎一致的答案:患病的大多是在外地務工人員,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一技之長,工作不好找,只能干一些又臟又累、收入很低的體力活。由于自身或外部因素,多少都遭受過歧視和欺侮,便慢慢開始自我否定、自我放棄,最終導致抑郁甚至誤入歧途。當我問他們現(xiàn)狀如何以及對未來的打算時,很多人說,這都是以前的事了,現(xiàn)在國家的政策好了,幫助我們開展技能培訓,為我們提供務工信息,年輕人多去外面打工,年齡大的和家里有老人、病人離不開的,也可以到周邊的扶貧車間或種植養(yǎng)殖企業(yè)打工。隨著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大家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對未來更多的是希望和憧憬。用他們的話來說:自己出去打工國家還給補貼,掙得越多補貼越多,這是多好的政策,還有啥理由不好好干呢?
回程路上,我想了很多,貧窮確實可怕,它會限制人們的眼界,甚至摧毀人的心智,讓人卑微到塵埃里。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走向偉大復興,不僅要有經濟實力,更要有蔑視一切艱難險阻的勇氣和氣概。從這個村的情況看,近年來的脫貧攻堅工作,不僅為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帶來了巨大改善,同時也幫助他們樹立起戰(zhàn)勝貧困、擺脫貧困的決心和信心,這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這很不容易,但是,我們做到了。
用勤奮與知識改變窮苦的命運
在即將結束實踐活動回到學校的時候,我的內心已有不舍之情。但是,當我走訪完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卻又產生了一種想快些回到學校學習的沖動。
在一個僅能容納四五個人擠擠挨挨坐下的小客廳里,我看到了兄弟倆滿墻的三好學生獎狀和成績優(yōu)異表彰證書,其中有一張紙格外顯眼,我好奇地湊過去看了一眼,上面清楚地寫著這戶貧困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享受的所有優(yōu)惠政策和免除的所有費用。在與男主人的攀談中我了解到,他那一輩弟兄有三個,都是因為窮,上不起學,只能一輩子在家務農,到了孩子這一輩,說什么也不能再這樣了?!霸倏唷⒃匐y也要讓孩子們上學,用知識來改變命運,特別是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好,孩子們上學幾乎不花什么錢?!眱蓚€孩子非常爭氣,老大已經考上某重點大學,目前讀大三,正在利用暑假機會在外兼職打工以減輕家中經濟負擔;老二剛剛參加完中考,已被縣里最好的高中錄取。
說起兩個孩子,夫妻倆眼里流露出滿滿的自豪和欣慰,這份源于內心的幸福和滿足也深深感染了我。確實,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唯有知識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胺鲐毾确鲋?、治窮先治愚”,對貧困家庭來說,只有依靠知識,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才能徹底撥除“窮根”。從這兄弟倆身上,我看到了國家在教育扶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也堅定了我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的信念,就像前段時間那段刷屏的《后浪》演講中所說:“努力,改變,付出就會有收獲。”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扶貧工作,也是如此。
這次社會實踐已過去一年多,每當想起仍歷歷在目。這是我人生中最生動的一堂課,它讓我了解到,還有不少人生活在困難和窘迫之中,但國家正在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確保他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國之興也,視民如傷。作為一名即將研究生畢業(yè)的留學人員,通過近幾年國內外生活對比,通過這次難忘的社會實踐活動,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國家之偉大就在于時時刻刻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福祉。畢業(yè)后,我將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在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上,用青春和汗水施展報國之志,書寫無悔人生。(作者張坤,系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經濟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9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