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_不卡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激情不卡视频_亚洲成av人不卡无码

首頁>檢索頁>當前

孩子發(fā)脾氣 家長巧回應

發(fā)布時間:2018-11-29 作者:曹筱一 來源:中國教育報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對孩子的支配作用越來越明顯。由于自身發(fā)展得不成熟,他們?nèi)菀资艿酵饨绛h(huán)境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各種情緒。比如,父母不同意買玩具,他們會哭鬧,甚至歇斯底里地號叫……對于這種情緒宣泄的行為,父母很是無奈和煩惱,一方面,父母并不想做出妥協(xié);另一方面,多次口頭安慰似乎不起作用,只能選擇武力解決。

孩子宣泄隨意 父母回應有誤

情緒是人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是人腦對外界事物與個體需求之間關系的一種主觀反應,是以個體需求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反之,則會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

一旦他人無法滿足孩子對于食物、睡眠、游戲等生理需求,或是家庭、人身等安全需求,或是同伴友情、師生情、親情等愛的需求,抑或是自尊、自信、成就等尊重需求時,孩子便會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想要宣泄出來,而這種宣泄主要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或妥協(xié),以達成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因此,宣泄情緒其實反映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認知發(fā)展與外界事物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宣泄情緒的方式也反映了他們認知情緒、表達情緒和管理情緒的能力。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允許孩子宣泄情緒,并不代表我們認可孩子宣泄情緒的方式。

人人都有情緒,孩子亦如此,只是缺少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當憤怒、恐懼、悲傷、厭惡等消極情緒出現(xiàn)時,一些孩子經(jīng)常以哭鬧、打人等各種極端的方式、不可取的行為進行宣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回應有以下三個誤區(qū)。

一是用暴力直接終止宣泄行為的消極方式。當父母失去緩解孩子情緒的耐心時,只能選擇采取暴力行為,直接結(jié)束令人煩躁的情緒宣泄。這是一種消極的回應方式,會影響孩子與父母日后的親子關系。這樣做有可能產(chǎn)生兩種極端,一個是孩子會對父母產(chǎn)生不信任感,直接發(fā)起反抗,也為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埋下伏筆;另一個是孩子逐漸失去表達自己想法的愿望,自主性有所下降。

二是冷淡處理的中立方式。面對孩子極端的情緒宣泄方式,很多父母選擇不管不問,讓孩子自己慢慢恢復。這種中立的回應方式,對孩子起不到真正的安撫作用,相反會使得親子之間產(chǎn)生不安全型的依戀——對于與父母的親密接觸,孩子既渴望又會刻意回避或忽視。

三是講大道理的激進方式。還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發(fā)脾氣時,希望通過講大道理來安撫、控制孩子的情緒,遏制他們歇斯底里的宣泄。這是一種將父母的思想意識強行塞給孩子的激進方式,不合時宜地講道理反而會延長孩子的消極情緒。做了萬般努力,可孩子還是有情緒,讓家長很是受挫和無奈。

認可并引導表達消極情緒

人的大腦包含“情緒腦”和“理性腦”內(nèi)外兩層結(jié)構(gòu)。當孩子的消極情緒產(chǎn)生時,“情緒腦”已經(jīng)開始高速運作,并超越“理性腦”占據(jù)主導地位。只有當孩子“情緒腦”不再運作或者消極情緒消失后,“理性腦”才會有所反應,這是情緒處理的原則。因此,面對孩子極端的宣泄方式,父母所采取的暴力行為、冷淡處理或講道理,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緒,忽略了“情緒腦”的運作,而僅僅看到宣泄的方式。試圖直接讓孩子以“理性腦”思考是不符合邏輯的。

有這樣一個案例。媽媽想讓女兒在眾人面前表演節(jié)目,但是怎么勸說女兒都不愿意表演,始終保持沉默,躲在媽媽的身后。再三勸說下,女兒忍不住大哭起來,媽媽越是安慰,女兒哭得越厲害。

父母應了解情緒處理的原則,首先認可女兒的消極情緒。這時,媽媽一味固執(zhí)己見,只會導致女兒更加反感。只有深深體會、理解女兒的膽怯心理,產(chǎn)生同理心,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助其擺脫小情緒。其次,要引導女兒表達情緒。媽媽可以對女兒說:“在眾人面前表演節(jié)目,媽媽知道你感到害怕、膽怯,想要逃避。媽媽理解你的感受,也為你擔心。”這種情緒的表達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讀懂了自己,知道自己正處于一種消極狀態(tài)之中。同時,也有助于孩子情緒詞匯的掌握,更有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人際交往中,孩子會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能識別、感知、分析他人的情緒,這種移情能力正是高情商的表現(xiàn)。

允許宣泄還要教管理方法

父母認可孩子的消極情緒,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并不足以“趕走”情緒。此時,“情緒腦”仍在運作,并支配著孩子以各種手段宣泄出來。只有歸還孩子宣泄情緒的權(quán)利,并教他們合理的情緒管理方法,讓他們以正確的方式排解,“情緒腦”才能徹底過渡到“理性腦”,才能理性審視自己情緒產(chǎn)生的全過程。

例如,爸爸發(fā)現(xiàn)兒子只要不開心就打人,或者摔東西,任何威脅、嚇唬、哄勸、討好都不起作用,幼兒園的老師也反映兒子有打人的習慣。

這時,首先要歸還孩子情緒宣泄的權(quán)利。爸爸可以對兒子說:“我知道你生氣、煩惱,所以允許你發(fā)脾氣,直到心情恢復為止?!痹谶@樣的溝通中,孩子便能體會到與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是關心自己的,也有助于日后伙伴型親子關系的建立。

然后教給孩子情緒管理的方法。制止或者不理睬孩子,可能會讓極端的宣泄方式成為習慣,父母需要教孩子可以替代的宣泄方式。“允許你發(fā)脾氣,并不代表你可以打人或是摔東西,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只會傷害到別人。如果爸爸不高興了就打你,你會開心嗎?當你生氣的時候,可以打枕頭、可以捏橡皮泥,爸爸和你一起發(fā)泄,或者我們聊聊天也可以?!痹诤⒆雍侠硇骨榫w的過程中,“情緒腦”才會逐漸停止運作,消極情緒也自然慢慢消失。

因此,父母要認可孩子的消極情緒,并做出積極的回應,引導孩子表達情緒,歸還孩子情緒宣泄的權(quán)利,教給合理的情緒管理方法,與孩子一起合力解決這令人煩惱的小情緒。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29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