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_不卡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激情不卡视频_亚洲成av人不卡无码

首頁>檢索頁>當前

讀書“四問”

發(fā)布時間:2019-05-27 作者:郭繼民 來源:中國教育報

天下讀書人多矣!每個讀書人皆有其獨到的讀書方法,似無須本人在此贅述。但鑒于青年人讀書(尤其閱讀思想艱深的學術著作,姑且稱之為“研究型讀書”)確乎又存在諸如“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的問題,故筆者姑且以“過來人”的身份將讀書經(jīng)驗和盤托出,以期對青年朋友有所助益。

科技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研究起源于問題”,讀書亦然,南宋理學家朱熹主張“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即強調(diào)讀書須有問題意識。對于學術類的著作,筆者嘗以“四問”法踐行之。

所謂“四問”,即是說在閱讀文本時,讀者應采取主動姿態(tài)向文本發(fā)問。

第一問,當問詢:作者想要干什么?讀書猶如作戰(zhàn),弄清對方的戰(zhàn)爭意圖,乃是取勝的關鍵。問詢“作者想要干什么”,就在于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唯有知曉作者的寫作目的,弄清“作者想要干什么”,方能較快地進入情況,把握文本主旨。譬如,以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為例,若壓根不知著者目的,是極難讀懂——甚至壓根讀不下去的,因為晦澀的語言、繁多的概念、復雜的句式以及獨特的思路足以將人攔在門外。倘若知曉康德之目的在于“通過對人之理性能力之考察以解決認知何以可能(知識何以可能)”,那么,在閱讀該文本時,雖覺其艱深,但至少閱讀時有了方向感。方向感對于讀書極為重要,讀書有了方向感,方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至于墜入云里霧里。

第二問,當問詢:作者是怎么干的、干了些什么?具體而言,就是作者圍繞其論證的問題或主張都干了些什么,尤其要弄清作者是怎么干的。弄清此問題是極需功夫的,它不僅需要讀者反復精讀,而且尤需讀者對文本下一番解剖學的功夫。其中,“怎么干的”主要剖析作者所采用的思維路向、論證方法及相關的“建構術”。譬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主要采用追問(逼問)、思辨方式,將問題層層引向深入,最后將思想接引(建構)出來?!案闪诵┦裁础保饕蔷唧w內(nèi)容之構成,可喻作文本之血肉,譬如《理想國》中關于“正義”的辯論,關于“勇敢”的辯論,諸多細節(jié)及例證則構成文本的血肉。以筆者經(jīng)驗,若讀者能把握住作者的思維路向及論證、建構方法,“干了些什么”即內(nèi)容的部分還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為方法若建筑構架,內(nèi)容則似建筑材料。掌握了文本構架,即基本掌握了文本內(nèi)核。更何況,理解構架亦須通過對“建筑材料”的分析。如此看來,第二問實則包括兩個重要問題,即“怎么干的”和“干了些什么”,不過,考慮到方法和具體內(nèi)容密不可分,故筆者將其合并為一,名之曰“作者干了些什么”。

第三問,當問詢:作者干成了沒有?此問題的潛臺詞有二:若作者“干成了”,對后人有何啟迪?若作者“沒干成”,又存在哪些問題?讀者將如何評價文本、評價作者?此一問可謂相當見功底的一問,唯有吃透文本、弄清問題、熟稔作者的寫作背景及在充分閱讀相關文獻基礎上,方能有此一問。此一問,同時意味著讀者不再亦步亦趨地追隨作者,而是開始跳出作者的籠罩和控制,站在評判者的席位上對文本(或作者)解決問題的思路、論證方法及所達到的效果進行評判。

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一般作者對經(jīng)典文本不敢質疑,其實大可不必。經(jīng)典當然有其永恒的魅力,但亦非盡善盡美,倘如此,人類有一部經(jīng)典就足夠了。人類之所以有眾多經(jīng)典文本,就在于后人敢于對早期的經(jīng)典進行質疑與評判,從而留下了“別樣的經(jīng)典”。因此,對于經(jīng)典文本,今天的讀者當具有敢于評判的勇氣。更何況,作為后來者的讀者,在時間序列上具有“后來者居上”的天然優(yōu)勢。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言,“哲學的情形猶如拍賣房產(chǎn),最后說話的人總是使前面的人所說的一切無效”;維特根斯坦亦言,“在哲學中,競賽的獲勝者是能夠跑得最慢的人?;蛘?,最后一個到達的人”。哲學如此,其他學術性文本亦如此。既然作為讀者占據(jù)后來者的優(yōu)勢,有機會瀏覽由經(jīng)典到讀者之間所有關于此問題的文獻,故而讀者應當具備更開闊的視野、更靈動的思維,更應當有信心對作者發(fā)起評判性的質問。

第四問,當問詢:換做“我”,應該怎么做?如果說“第三問”建基于足夠學術儲備之上,那么此問則是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一問。因為,此問中,作為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我”開始登場。此時“我”亦將發(fā)生身份的轉換,不再以讀者登場,亦不再局限于讀懂文本、讀懂作者,而是在把準文本脈搏的基礎上,將文本所涉及的有價值的話題繼續(xù)進行下去。

馮友蘭先生談到中國哲學的講法時,曾有“照著講”與“接著講”的分判:讀懂文本屬于“照著講”,并不增添任何新東西;而“我該怎么做”的問題屬于典型的“接著講”?!拔摇睂⒔永m(xù)經(jīng)典文本的問題,站在時代立場,利用人類所達到的最新的成果按“我”的思路對經(jīng)典中的問題進行探索、重新解答,以期給出更為合理的解答。很明顯,“第四問”已超出一般讀者的要求,而是帶有研究性的閱讀。

此問意義極大,尤其當“我應該怎么做”落實到“真正地做”時,意味著讀者(其實已轉變?yōu)樽髡撸┎粌H深入問題,而且以一種實踐者、探索者的姿態(tài)去將問題引向深入。反觀人類學術史,舉凡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著作莫不如是,費希特通過對康德哲學的問題的解答、謝林通過對費希特哲學的問題的探索、黑格爾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整合,從而使德國的古典哲學漸次達到高峰;叔本華通過對康德問題的范式轉換,尼采通過對叔本華問題的挖掘,弗洛伊德通過對叔本華、尼采的另類詮釋,從而將非理性主義哲學提升至一個嶄新的高度……

也許,作為普通的讀者,似乎難以達到若黑格爾、尼采之建樹,但至少“我們”在通過沉思將問題引向深入,并從沉思中得到樂趣;退一步講,誰能保證下一個“黑格爾”不在讀者中產(chǎn)生?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7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