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_不卡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激情不卡视频_亚洲成av人不卡无码

首頁>檢索頁>當前

發(fā)現(xiàn)愚公之“智”

發(fā)布時間:2019-05-29 作者:吳奇 來源:中國教育報

■讀統(tǒng)編語文 品傳統(tǒng)文化⑥

《愚公移山》是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蘊含著偉大的精神力量:面對困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堅持不懈。寓言篇幅短小,卻寫得搖曳多姿。

世界就是個矛盾體,這則寓言包含著三對矛盾。

人與自然的矛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薄胺狡甙倮铮呷f仞”表明愚公所居處的地理條件之惡劣?!皯汀闭撸庠诒砻饔薰患胰思叭迦吮淮笊剿鶓土P,苦于交通阻塞。愚公想要到外面去,“通”豫南,“達”漢陰,必須“迂”,繞道百里千里?!坝亍币脖砻?,愚公所住的地理環(huán)境并非是閉塞的,也不是不能生存的。

顯然,愚公之欲“通達”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形成了矛盾?!疤?、王屋”不僅僅是有形的大山,更是無形的大山。大山是有形的大困難,也是無形的大困難,是人們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大困難之象征。與此相對,“通達”則是人們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之象征。

愚公想“通”豫南、“達”漢陰,想改變現(xiàn)實,爭取更為自由的生活空間;但“太行、王屋”卻成了愚公改變現(xiàn)實的巨大攔路虎。

面對大自然的攔阻,如何解決?觀念決定出路。一種是看到大自然的威力,匍匐在其腳下,無能為力,被動適應(yīng);一種是看到大自然的威力,狂妄征服;還有一種是既看到大自然的威力,還能看到人力的偉大,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時順應(yīng)大自然,有限地改造大自然。愚公應(yīng)該屬于第三種。

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慎重的:有思考、有決策、有討論、有可行性、有行動、有支持、有毅力。

愚公有思考?!澳昵揖攀保粌H僅是交代了愚公的高齡、居住的時間之久,還向我們暗示了愚公作出“移山”決策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思索了很長時間的;不是自私的,而是為子孫后世。愚公在北山不是不能生存的,而是想讓子孫們生活得更好一些!

愚公有決策。有困難,群策群力方為智。愚公是“聚室而謀”,非獨斷也,而是與一家人共同商量。愚公要和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光下命令。要盡全部力量來改變生存環(huán)境。愚公身先士卒,其情可贊,其懷可嘆,其勇可嘉,其氣可仰,其志可敬!

愚公有討論。愚公沒有剛愎自用,而是有商有量。其結(jié)果是“雜然相許”。大家意見為什么這么統(tǒng)一?“懲山北之塞”,此“懲”不單單是愚公一人所受所感,而是全家人、全村人所受所感。所以,當愚公提出“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之策后,大家紛紛“相許”,一個“雜”字,讓我們想象出眾人熱情高漲的場面。

“其妻獻疑”,這一細節(jié)使文章頓生波瀾。不但吸引人,且也符合生活實際,具有可信性;還暗示讀者,愚公移山不但遇到客觀方面的困難,還會遇有主觀方面的困難。

苦于受大山之阻久矣,當愚公提出“平險”之策時,大家肯定是熱血沸騰的,但愚公妻子還是冷靜的。由愚公妻子提出疑問,也符合常理常情。妻子之問,不但是她自己的問,也是讀者之問。妻子是“獻”疑,而不是質(zhì)疑,有主動之意而無反對之心。妻子之問,問得有道理,更有智慧。光挖山不行,還要通盤考慮。

計劃有可行性。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土石挖出來之后,往哪兒放?“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庇质且粋€“雜”字,說明大家心中早就有數(shù),只是欠一個成熟的時機而已。渤海,廣大的水域;隱土,廣大的空間。這說明有容納太行、王屋兩座山的空間。從地理位置上看,太行、王屋離渤海最近,具有可行性。

愚公有行動。紙上談兵是打不贏戰(zhàn)爭的。唯有科學勇敢地去做,才能成就大事?!八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這是何等的迅速!何等的雷厲風行!又是多么振奮人心的行動!

愚公有支持。愚公率子孫開始“移山”,這偉大的壯舉定會影響到村里的人。你看,就連七八歲換乳牙的小孩都“跳”來“助之”,這就更加證明愚公移山的偉大壯舉是頗得人心的,是得到眾人支持的。

愚公有毅力。移山不是三年五載就能完成的,而且擔土石走路去渤海路途遙遠,沒有毅力不可能完成。看,愚公們,“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闭埐灰p易放過“寒暑”這二字。一年有四季,春和、夏暑、秋爽、冬寒。古人常用“春秋”代表一年,可列子為何用最能代表冬夏特點的“寒暑”代表一年呢?“寒暑”除了表明時間之長外,更說明了愚公移山的艱辛,同時襯托出愚公的偉大毅力。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面對大山,愚公“畢力平險”,欲“通達”,率子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而河曲智叟對改變生存環(huán)境的愚公卻是“笑而止之”,且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和智叟形成了矛盾。

智叟嘲笑愚公“汝之不惠”是想表明自己“惠”?!澳昵揖攀钡挠薰谄拮友劾锸恰熬Α?,可是在智叟眼里卻成為“殘年余力”,這是何等的輕蔑!在妻子心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可到了智叟心里,“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對待挖出的“土石”,妻子是“且焉置土石”,智叟則是“其如土石何”。透過智叟這一番話,可以看出智叟對所面對的生存環(huán)境的態(tài)度是悲觀、忍受、不作為。

面對智叟如此強烈的譏諷,愚公選擇了犀利反駁。智叟譏笑愚公用了一個否定詞“不”,愚公回擊智叟則用了兩個否定詞“不可”“不若”。用“孀妻”和“弱子”來回擊智叟,力量是何其巨大!這是很傷智叟自尊的。

愚公率子孫荷擔叩石墾壤,始齔跳往助之,這是用事實來證明移山能夠成功。

不但如此,愚公還要用“雖我之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樣不可辯駁的邏輯來證明。愚公步步緊逼,思維縝密。河曲智叟理屈詞窮,啞口無言,只能“亡以應(yīng)”,偃旗息鼓。

面對困難,愚公敢于挑戰(zhàn),縝密思考,提出決策,不畏艱辛,能堅持,有自信;深知挖山之艱難,且非一代之功,能看到子孫的發(fā)展延續(xù)及社會力量。愚公是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而智叟,只看到移山的巨大困難,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看不到子孫的發(fā)展延續(xù),看不到社會力量的加入,看不到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guān)系。

正與反的矛盾

世界有正反,有黑白,有是非,但也是和諧統(tǒng)一的。

北山愚公,河曲智叟,這是寓言中的主角,一正一反完美地構(gòu)成了寓言的精彩。兩人都是老者,但稱謂上卻有不同:一個稱“公”,一個稱“叟”。稱謂不同,常常透露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古人對男子稱謂中有子、公、君、生、叟、翁等?!白印⒐?、君”當屬尊稱,“子”是對圣賢的尊稱,德高望重者稱公,平輩之間尊敬者稱君?!肮北取熬弊鹁闯潭雀??!吧笔菍η嗄昴凶拥姆Q謂。

“叟”“翁”是對年老男子的稱呼,但兩者還是有點兒區(qū)別的。“翁”是中性的;“叟”,有稱為“長老”的,但也有人認為,稱“叟”有貶斥的意思。這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判斷了。從全文來看,作者顯然是褒揚愚公貶抑智叟的。稱“叟”表面上是尊,實際上是帶有貶斥情感的。愚公是一個有大愛、有大智、有大勇的人,這叫作大智若愚。在智叟眼里,愚公就是“愚”。智叟是一個畏懼困難、沒有眼光的人。在作者眼里,智叟并不“智”。

“愚”與“智”,“公”與“叟”,一褒一貶,但又是統(tǒng)一在“年老之人”之中。

一位哲人說:“真正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得更好。”愚公移山的目的也正在如此。要想活得更好,我們就應(yīng)不忘記愚公精神——面對困難要有一種勇于抗爭、一干到底的精神!

(作者系天津市天津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9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關(guān)閱讀

最新發(fā)布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