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的支教歲月,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教師、家長和學生,對農村教育的體會也愈發(fā)深刻?!爸Ы蹋降啄芙o當?shù)睾⒆訋ナ裁??”對于這一問題的思考始終沒有停止。
知識改變命運,支教不就是幫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嗎?這恐怕是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但是,對于農村孩子來說,走出大山真的是件好事嗎?“改變命運”真的是他們自己想要的嗎?
透過以上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有關“支教意義”的問題。而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主體”,即是誰要改變命運、改變誰的命運,答案自然是學生。既然學生為其主體,那么學生就有權自己作出決定,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應該以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為前提,而非強制他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既然讓學生自主選擇,那么志愿者教師是不是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呢?恰恰相反,正因為學生需要自主選擇,支教的意義才得以顯現(xiàn)。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幫助他們作出選擇。我想,能做到以下幾點,支教的意義便能得到最好的詮釋。
幫助孩子了解自身的可能性。人要有希望地生活著,首先就要了解自身的可能性,感受生命的多樣性并有所向往。在幫助孩子了解自身可能性的過程中,志愿者教師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豐富的成長、學習經歷以及情懷的驅動,使得志愿者教師能夠有效地開拓孩子的視野,幫助孩子發(fā)掘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
尊重并保護孩子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利。世界的精彩正在于其豐富的多樣性,但一個人只能經歷一種人生,這樣的矛盾沖突便直接引發(fā)了一個問題,即如何選擇。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自主選擇想過的生活應當是一項基本權利。
德國支教志愿者盧安克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我的學生要找到自己的路,可是什么是他們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給他們的是走這條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作為志愿者教師,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可能性,即讓學生有得選,而最終選擇的權利應交還學生。整個過程中,我們應遵循的是正確引導但不干預的原則,不可越俎代庖,否則就成了教育上的專制主義。
使孩子擁有自主選擇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由選擇能力的途徑,在當前大環(huán)境下最主要的就是學習,這也決定了志愿者教師的首要工作還是教學。沒有孤立的圓點,雖然成績還是主導,但不能因其主導就放棄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也不能因改善效果不明顯而放棄改善。改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我們的志愿者支教項目,兩年結束后志愿者回歸到各行各業(yè),但若仍保有一顆關注教育之心,從不同行業(yè)不同角度去關注教育,助力教育,對于中國教育來說也是一種促進。學生亦是如此,支教一屆兩屆可能沒有太大變化,但等這一屆兩屆學生成長起來,參與到社會工作中,整體環(huán)境便會向前稍進一步,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每一個靈魂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其意義并不會因為作用對象的多寡而有所減損。支教能做的事情有限,但不能因此就不去做,每個生命都值得被重視和欣賞。
或許,我們能做的很有限,不過是杯水車薪,但對于那個因我們的到來而綻放得更加燦爛的生命來說,一切都有了無窮的意義。
(作者支教于貴州省威寧縣羊街鎮(zhèn)輔處小學)
“為中國而教”供稿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03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nfengfk.com All Rights Reserved.